2025年10月21日,本应是庆祝《VOGUE》中国版二十周年的高光时刻,却意外成为舆论风暴的导火索。这场被寄予厚望的“时尚盛典”,原本应是顶级艺人与国际品牌交织的星光夜,却因嘉宾阵容的黯淡、过度的公关操作与行业焦虑的外溢,彻底沦为一场“挽尊事故”。
一、星光褪色:请假名单比到场嘉宾还豪华
十年前的VOGUE盛典,李冰冰、孙俪、刘雯、巩俐齐聚,堪称中国时尚史上的高光一页。而今年的阵容却难掩落差——舒淇、汤唯、“四旦双冰”悉数缺席,85花中仅有杨幂与刘亦菲压阵,其他多为新生代流量艺人如龚俊、张凌赫、张婧仪等。
更具讽刺意味的是,那份“请假名单”的阵容反倒堪称顶级:贾玲、李现、檀健次、舒淇等人纷纷缺席,豪华程度甚至超过了现场嘉宾。网友一语道破:“请假的比上班的还多。” #VOGUE请假的比上班的还多# 很快登上热搜,成为这场盛典最生动的注脚。

二、公关“挽尊”失控:从创意变成形式主义尴尬剧
面对阵容差距,VOGUE总监刘冲试图以“公关创意”挽回局面。他要求缺席艺人录制请假视频、公开缺席理由,原意是展示活动“一票难求”的热度与艺人诚意。
然而,**贾玲“有工作自罚一杯”、檀健次“对不起我真的很想去”**等视频不仅未起正面作用,反而被网友调侃为“时尚版OA请假流程”。形式主义的“挽尊”操作让原本的遗憾演变为笑话。
更糟糕的是,这种操作在无形中制造了圈内的分化:
-
到场艺人被误读为“事业不忙”;
-
缺席却未拍视频的艺人陷入“未被邀请”的猜测;
-
拍视频配合的艺人又被贴上“参与公关表演”的标签。
刘冲后续发布的声明“感谢到场的朋友在繁忙中抽空出席”,更被批评“言外双关”——既暗讽到场者“闲”,又影射缺席者“不配合”,堪称“一封声明得罪所有人”。
三、行业危机的投射:VOGUE失去了什么
这场舆论风波,实则是VOGUE乃至整个传统时尚媒体在流量时代的集体焦虑缩影。
随着李现、舒淇等顶级艺人被曝“婉拒刘冲”,VOGUE的行业关系正在悄然松动。公众对其“高级感”“权威性”的信任度也在下滑——直播技术问题、嘉宾阵容降级,都在削弱这个国际品牌的调性。
VOGUE曾是潮流与艺术的象征,如今却被卷入流量与公关的拉扯之中。刘冲主张“美比咖位实在”,却又在封面与活动上继续依赖王一博等流量明星,陷入“理念与现实双标”的尴尬。与此同时,其“本土化策略”——减少国际模特比例、增加内娱艺人合作——虽贴近市场,却被批“削弱国际感”,让VOGUE在“国际大刊”与“内娱时尚号”之间摇摆不定。
四、转型困境:流量泡沫中的“挽尊焦虑”
这场“挽尊”风波的核心,不仅是一次活动失误,更是传统时尚媒体话语权重组的阵痛。当流量明星的商业价值压过内容品质,当“热搜”取代了“美学话语”,VOGUE的品牌基因正在被稀释。
刘冲试图用“形式感”挽尊,却忽略了真正能救场的,是内容与创新力。
若VOGUE无法以更深度的封面策划、更具沉浸感的视觉技术、或更具文化厚度的叙事合作重建专业信任,它不仅会失去艺人,更可能失去品牌赖以存在的核心——影响力与信任度。
五、结语:华丽盛典后的镜像
这场盛典之后,留给行业的不是笑料,而是反思。VOGUE中国版的困境,是传统媒体在流量时代普遍的焦虑:当话语权让位于算法,当“热度”掩盖“内容”,当公关代替专业,曾经象征高级与艺术的时尚殿堂,便可能失去灵魂。
刘冲的“挽尊”或许只是一次过度用力的尝试,但它所暴露的——是整个时尚生态的转型困局。VOGUE能否在舆论的风口中重新找回尊严与方向,不仅决定一个品牌的未来,也折射出中国时尚媒体在新时代的集体命题。
时尚的舞台灯光依旧璀璨,但谁能真正站稳脚跟,还需时间给出答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