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50岁的陈紫函因在某活动或影视片段中以高中生造型亮相,再配上嘟嘟嘴、剪刀手等“少女标配”动作,引发网友热议。不少人直呼“违和感太强”,甚至以“老黄瓜刷绿漆”调侃,认为她刻意装嫩、与角色年龄差距过大,破坏了观感;也有网友力挺陈紫函,表示她保养得宜、勇于尝试,不应被年龄标签限制。
事实上,这并非孤例。近年来,国产影视剧中“年龄错位”现象频频出现:45岁的明道、50岁的何润东在《南帝北丐》中饰演二十多岁青年;70岁的陈道明在《流金岁月》中与37岁的倪妮组CP,都曾被观众吐槽“嗑不动”。陈紫函的案例,只是这场讨论的又一次集中爆发。
观众的不满,其实并非针对演员的年龄,而在于“强行装嫩”带来的审美割裂。高中生的青涩感不仅依赖外貌,更体现在神态、肢体语言的自然流露。陈紫函以“冻龄”著称,曾与小13岁的舒畅同框被称“像同龄人”,但当成熟女性用力模仿少女神态时,阅历感与角色的稚气形成冲突,让人难以代入剧情。这与《爱我就别想太多》中陈建斌与李一桐的搭配遭批如出一辙——问题不在演员本身,而在情感逻辑与视觉契合的缺失。
不过,另一派声音认为,陈紫函的职业精神与敬业态度同样值得肯定。作为北电文化课状元,她从舞蹈特长生跨界英文系,又毅然退学追求表演梦想,一直以敢拼敢闯著称。其丈夫戴向宇也曾透露,她在片场极为认真,对角色的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。支持者认为,演员的核心竞争力是诠释能力,而非年龄数字。若剧本设定合理(如“回忆片段”或“冻龄人物”),年龄并不应成为禁区。
“老黄瓜刷绿漆”的调侃固然刺耳,但背后折射出影视创作的单一与社会对年龄的偏见。当行业过度追求“少女感”,当中年演员难觅合适角色,“扮嫩”几乎成为被动选择。陈紫函的争议,不妨视为一次提醒:真正成熟的影视生态,应该给予不同年龄层的演员各自的舞台。
毕竟,演员的魅力从不取决于年纪,而在于能否让角色鲜活可信。若创作者能尊重年龄、尊重角色逻辑,也许观众不再需要区分“年轻脸”与“老黄瓜”,而只会看到一个好演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