韩国知名女演员孙艺珍与导演朴赞郁、影帝李秉宪强强联手的新片《无可奈何》,自8月底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以来便备受关注。影片于9月24日正式在韩国院线上映,立即引发热议。而在国际专业影评平台“烂番茄”上,《无可奈何》更以100%的高分开局,赢得不少影评人青睐——不过值得注意的是,这一评分来自专业评论,并非普通观众的反馈。
尽管在海外大放异彩,影片回到韩国本土却引起强烈分歧。一时间,围绕这部影片的讨论迅速在网络上发酵,形成了鲜明的“爱与不爱”两派。
在支持者看来,影片寓意深远、隐喻鲜明。“我觉得这个故事隐喻地代表了韩国现代社会。”一位韩国网友如此评价。也有人坦言在看过影评后重新燃起兴趣,“我又开始期待了……”甚至有观点提及文化输出对本土观感的影响:“当某样东西在海外表现出色时,韩国国内的看法往往也会改变。我想知道这次会不会这样。”
然而,批评之声同样不容忽视。不少观众认为影片难以理解,甚至感到割裂。“意见真的非常分歧。”一条评论如此概括。有观众坦率表示:“这真的不太合我的口味。感觉有些地方别扭和夸张。它不像发生在韩国,但也不像外国。感觉有点抽离,像是飘着的。”还有人指出朴赞郁鲜明的作者风格可能成为观影门槛:“我一看到它,就感觉完全是朴赞郁的风格。我猜国际观众会喜欢它。”也有理性分析者认为:“影评人的评价和观众的评价总是不同的……”凸显出专业视角与普通观影体验之间常见的落差。
在某种意义上,《无可奈何》已经超越了一部电影本身。它成为一道界线——分隔艺术电影与主流趣味、国际视野与本土审美之间的张力。孙艺珍的情绪演绎、朴赞郁浓烈的导演印记、李秉宪的加盟,这些明星元素固然吸睛,但真正让影片成为舆论焦点的,是那份不妥协、充满棱角的“作者电影”美学。
是选择站在影评人“满分”的一边,还是更倾向相信观众的第一反应?在《无可奈何》的世界里,或许没有一个统一答案,而这本身,也正是它最大的魅力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