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代“大花头饰”为何在古装剧中消失了?
还记得唐代最经典的造型吗?头顶一朵硕大的牡丹,雍容华贵、气场全开。那时候,无论是壁画、仕女图还是出土文物,都能看到女性们对“大花头饰”的痴迷。可如今在荧幕上,这样的造型几乎销声匿迹。
大花造型的巅峰时刻
在唐代,牡丹被称为“花中之王”。花大色艳、雍容华美,正好契合了盛唐时期人们对华丽、丰满的审美追求。刘禹锡就写过:“唯有牡丹真国色,花开时节动京城”,足见牡丹在当时是怎样的“顶流”。
买一株名品牡丹,动辄“值数万钱”,和今天抢限量款包包没什么两样。白居易甚至形容过“灼灼百朵红,戋戋五束素”,足见牡丹在唐代已是妥妥的奢侈品。
当时的发髻普遍高耸,为了填补前额的视觉空白,一朵大牡丹恰好点睛。仕女图中贵妇的发髻能高达二十厘米,那朵花自然成了全场焦点。甚至连男性也受到影响,唐玄宗曾给进士簪花,宋徽宗出门必戴月季,簪花一度是身份与权力的象征。
古装剧里的“还原”与“消失”
早期古装剧在服化道的考据上非常用心。《唐明皇》《武则天》等作品中,杨贵妃、武则天头顶大牡丹的造型,既华美又符合历史,让观众过目难忘。2014年的《武媚娘传奇》,范冰冰的“花式顶球”头饰,也一度引发热议。
然而到了近年的新唐剧,比如《国色芳华》,妃嫔、公主们头上的“大花”不见了,取而代之的只是寥寥几支珠钗,看起来清爽,却总觉得少了点唐风该有的豪气。
为何大花造型渐渐消失?
原因有好几个:
-
审美变化:当下流行的是简约、清新、“白幼瘦”风格,华丽夸张的大花在观众眼里反而显得“影楼感”。
-
演员条件不同:唐代以丰腴圆润为美,大花衬托得雍容大气。而如今许多演员都是小脸、瓜子脸,戴上大花容易头重脚轻,不够协调。
-
剧组成本与效率:早期剧组重视历史还原,愿意在服化道上投入。如今为了赶拍进度,简约造型更省时省钱。再加上传统手工艺逐渐失传,精美的大花头饰已很难复刻。
一点遗憾
说到底,大花造型承载的不仅是审美,也是唐代盛世的文化符号。它象征着财富、权力与尊贵,是那个时代最直观的时尚语言。
可惜在荧幕上,它离我们越来越远。或许未来某一天,随着审美再度回归大气与华美,我们还能在古装剧里再次看到那朵盛放的牡丹,重新感受盛唐的风华。